1976年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溘然长逝,全国人民陷入巨大悲痛之中。
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立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然而,纪念堂的位置应选在何处呢?
根据中央指示,由北京、天津等8省 市选派最优秀的建筑师汇聚北京,组成选址设计工作组。选址设计组成员首先想到,毛主席南征北战,操劳一生,应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让他老人家安息。基于此便设计出“水上日出”方案。中南海、昆明湖……走了一水又一水,不知为什么,他们总觉得此方案不能表达人民的心意。
设计组成员很快又提出“山顶红星”方案:毛主席卧在苍松翠柏的白云深处,夜晚,高高的天际,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熠熠闪光。香山、玉泉山……走了一山又一山,不知为什么,他们又觉得这个方案也不够理想。设计组的成员认为,毛主席的伟大身躯,江河湖海容不下,三山五岳载不起,只有安卧在人民群众中才最合适。
选址设计组通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当即作出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的决定。在不拆除正阳门的前提下,将纪念堂放在纪念碑与正阳门的正中,等距各200米,也就是原中华门的位置。
关于纪念堂的高度,要求恰如其分,既能遮住正阳门屋顶,又不能压倒纪念碑。
关于纪念堂的建筑形式,当初绝大部分成员认为,宏大的建筑才能体现毛主席的伟大和崇高。只有南京工学院杨庭宝教授提出的方案是50米见方的建筑。这种正方形建筑,平面布局平整,造型简洁。由于它在广场中轴线上,建筑形式对称而立,给人以稳重平衡的感觉。设计组当即按杨庭宝方案勾画出了纪念堂草图。
1976年11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成立,时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的李瑞环担任总指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负责纪念堂建设的领导工作。
1976年11月24日下午,毛主席纪念堂奠基典礼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工地隆重举行。参加奠基仪式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各界代表共8000多人。
下午4点30分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吴德宣布奠基仪式开始,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发表了讲话。
奠基仪式刚刚结束,一支精神抖擞的建筑工人队伍,迈着雄健的步伐来到天安门城楼前。这支队伍是赶来参加毛主席纪念堂建筑工程的北京市第四市政工程公司第六施工队,他们代表所有参加施工建设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向毛主席宣誓之后,立即投入紧张的施工中。
1977年5月4日,仅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毛主席纪念堂便以高质量的规格正式竣工。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移入纪念堂。8月20日,毛主席遗体进入纪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