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册 视频
简介

运河大鼓已经历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大鼓自渔鼓发展、变化而来”,据传,在明末清初,台儿庄运河两岸渔鼓艺人在渔鼓演唱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润色、提高,演变为今天的运河大鼓,如丘祖龙门派柴门传人、涧头集镇老艺人孙业稳已是第18代传人;又如郝祖华山派沙门传人都洪阳已是第19代传人。

明末至民国年间,台儿庄地区穷山恶水,十年九涝,贫苦农民四处流浪,为了谋生,一部分人就拜师学习大鼓,出师后四处乞讨、演唱。演唱范围南到南京以北、淮南、淮北,北到新泰市,东到连云港东海县,西到微山湖以西。在台儿庄地区,四十岁以上的青年男女都能哼上两句大鼓腔,因此,运河大鼓在台儿庄地区流传甚广。

运河大鼓的伴奏乐器是一面大鼓,一副钢板,左手持钢板,右手敲鼓。大鼓扁圆,分一圈鼓、二圈鼓、三圈鼓,一般用二圈鼓较多,二圈鼓直径约40厘米,高约20厘米,两面蒙牛皮,置于竹竿撑起的鼓架上,一敲咚咚作响,能传二五里之远;钢板形如两片半月,于食指、中指、无名指之间夹上,指摇手晃,叮当作响。艺人以坐唱为主,唱到激昂处,也要站起来手舞足蹈一番。

讲究字正腔圆,伶牙俐齿,粗犷豪放,激越高昂,其表现金戈铁马、攻城掠寨的战争场面,龙腾虎跃、南征北战的动人场景尤其擅长,常常让听众惊心夺魄,记忆犹新。

其唱调整形式多为“三、四、三”10字句为基本句式,上下句字数相等,偶句押韵,唱起来琅琅上口,赶板夺词,叙述、评论掺插其间。演唱时要求不能出现“一条边”,即八个字、九个字为一句;“三撑腿”,即三个字唱成四个字,撑嘴拗口;“楼上楼”,即上句里“风”字,下句就不能重复出现。板式讲究五鼓三板,即敲五下大鼓,打三下钢板,三下钢板插到五个鼓点中间,钢板、鼓点不能同时响。鼓的板式有“紧急风”、“凤凰三点头”、“凤穿牡丹”等。

(数据来源:台儿庄旅游)

*类型:
*标题:
请选择
  • 简介
  • 新增标题
*内容:
语音文件
文件要求:MP3
新手机号,需要先进行读者证/统一账号绑定才可登录哦~
完善信息,绑定手机号可以获得20积分哦~
亲~您确定要退出登录吗?
绑定成功

获得 20积分